:::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漁業問答

位於苗栗縣灣瓦「國姓蟯貝保育區」所保育的「國姓蟯貝」學名為何?

  • 來函日期:95-07-26
  • 類別:水產生物
  「國姓蟯」又稱「海瓜子」,為台灣地區小型簾蛤類 (Venus clams) 的通稱,包括小海瓜子蛤 (Ruditapes variegatus)、淺蜊 (Tapes literatus)、花蛤 (Gomphina aequilatera) 等3-4種 (郭河,1964)。上述種類在貝類分類學上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科 (Veneridae)。相關資料敘述如下:
(一)小海瓜子蛤 (海瓜子,小眼花簾蛤)
1.形態特徵
  殼卵圓形,前端短圓,後端略呈楔形,殼頂偏向前方。殼表顏色多變化,有深灰色、淡褐色或白色小型,花紋呈「山」字形或三角形。殼內為橙黃色至白色。主齒發達,前側齒不明顯。一般大小約2-3 cm。
2.棲息環境
  棲息於淺海砂泥底,以斧足潛砂移行。肉可食用。
3.分布:澎湖、基隆、台北、淡水等西部沿岸。
(二)淺蜊 (蝴蝶瓜子蛤,綴錦蛤)
1.形態特徵
  兩殼相等,呈長方形,前端短圓,後端背側呈翼狀突起,殼頂偏向前方。殼表呈黃白色,生長紋明顯,尤其近殼緣處。外殼花紋多變化,由殼頂遍佈鋸齒形網狀花紋,或呈三角形褐色斑點。殼內瓷白色,左右殼各有主齒3枚,但右殼之中後主齒2分叉,左殼僅中央齒2分叉。外套痕明顯。一般大小約4-6 cm。
2.棲息環境
  棲息於淺海砂泥底,以斧足潛砂移行。肉可食用。
3.分布:台灣西部海岸及澎湖沿岸石隙砂礫中。
(三)花蛤 (花角仔)
1.形態特徵
  貝殼略成等邊三角形,前端短圓,後端略尖,殼頂位於貝殼背緣中央。殼表無放射肋,生長紋明顯,呈黃褐色或青灰色,常有豐富的花紋變化,通常具有3-4條放射狀色帶。殼內橙黃色,主齒3枚。一般大小約3-4 cm。
2.棲息環境
  棲息於風浪較小,水流暢通,有淡水注入的海灣或沙多泥少的淺海海域。以斧足潛砂至3-8 cm水深處,營穴居生活。穴居深度隨季節和個體大小而異。肉可食用。
3.分布:台灣西南沿海。
四、保育區
  台灣省漁業局 (農委會漁業署前身) 曾於1983-1989年於苗栗縣後龍灣瓦沿岸放流國姓蟯貝,計897 kg (漁業局,1983),個體大小為142-750粒/公斤。1999年苗栗縣政府依漁業法公告灣瓦沿岸3公頃 (東經120°42’,北緯24°36’) 內為國姓蟯 (海瓜子) 保育區,規定每年12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為禁捕期,這是台灣地區目前24個保育區中,唯一保育國姓蟯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