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業問答
請教鱈魚或鮭魚這類魚種,一般寄生蟲是那一種較多?對民眾的衛教建議為何?淡水魚與海水魚的寄生蟲應該有差異吧?
- 來函日期:105-09-09
- 類別:其他
鱈魚或鮭魚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野生魚類,本就易受寄生蟲感染,魚類在常見的線蟲類寄生蟲生活史中扮演中間宿主或終宿主的角色,在野生環境較可能完成其生活史,加上無人為的藥物治療,因此野生魚類比養殖魚類容易發現寄生蟲。一般遠洋魚貨在捕撈上船後即會進行內臟去除、分切及檢疫,如發現寄生蟲蟲體,會直接檢除,數量過多則魚隻予以淘汰,因此消費者不容易在此類魚貨發現寄生蟲蟲體。所幸絕大多數海水魚類的寄生蟲並不會感染人類,僅對魚隻有機械性的刺激和損傷或造成其營養不良,嚴重時才會有繼發性感染造成魚隻死亡,但仍需提醒民眾留意海獸胃線蟲 (Anisakis),此一人畜共通的寄生蟲疾病,人若是吃入含海獸胃線蟲第三期幼蟲之魚肉,會因幼蟲侵入胃腸黏膜造成感染,而產生腸胃道症狀。
鱈魚或鮭魚都屬遠洋捕撈魚貨,大多會予以冷凍保存,消費者於零售市場購買到時,多已冰凍一段時間,大大減低寄生蟲活存的疑慮。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出版之「魚類與漁產品危害及管理指南」中,美國胃腸病學家對於水產品感染寄生蟲之研究結果,冷凍和貯存於 -20℃ (或以下) 7天或在 -35℃ (或以下) 冷凍至硬化並貯存於 -20℃ (或以下) 24小時,即足以殺死寄生蟲。以上資料為參考「科技報導」2014年3月第387期「漁產品之寄生蟲危害」一文,由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秀惠教授所撰,有關淡水魚的寄生蟲說明,亦可參考該文。
仍建議在給予民眾衛教宣導時,對於未確認其為檢驗安全無虞的漁產品,應烹煮至全熟再食用,此舉有殺滅寄生蟲之作用,並可減少因生食引致的細菌類食品安全事件。
我是白蝦養殖戶 (室外養殖池面積2.5分,使用水車供氧,為全海水養殖),請問目前針對桃拉病毒以及EMS目前是否有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對益生菌之添加 (如枯草桿菌、光合菌及硝化菌等),於添加至養殖池後是否有建議之最低濃度才可發揮最大之效果?目前於清晨5點有進行溶氧檢測及定期檢測NH3/NH4+、NO2與pH值,還需再增加其他的檢測項目?進行檢測水樣之取樣時,需取何處之池水會比較具有代表性?
我的畢業製作專題構想來自鮪魚的枯竭,希望以機器人結合延繩釣法,利用釣鉤裝設水下攝影鏡頭觀察是否捕到其他物種而得以放生,達到目標性的捕捉方式。另外在近海架設中繼站培育鮪魚,機器人捕獲的黃鰭鮪,利用在海上垂直生長方式分為培育層、中間育成、收穫層模組化的概念在海中發展,漁民最後再開船至中繼站捕獲,中繼站提供給餐廳產業,如爭鮮等作為供應連鎖店的養殖中心,接著依照每年的使用量規劃養殖場需要的漁獲,剩下的就放生使他們能明年洄游至培育層繼續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