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北部海域多鈎鈎腕魷生殖生物學特徵

  • 出版日期:111-09-30
  • 點閱數:146
  • 修改時間:111-10-03

多鈎鈎腕魷 (Abralia multihamata) 屬於武裝魷科鈎腕魷屬的一種,已知普遍分布在臺灣周邊陸棚海域 (盧與鍾,2017),包括中國、臺灣與日本都報導過在東海陸棚與東日本海等水域發現,屬於底拖網混獲小體型的低經濟價值物種,以往多混在下雜魚中並無漁業價值 (盧與鍾,2017),近十幾年來常在漁港發現特別挑出後與其他拖網漁獲同時販售,如宜蘭大溪漁港即稱為小鎖管,在臺灣西南沿岸多稱「流爛」、「螢光小幼卷」、「螢光烏賊」或「螢光小捲」等,在社群媒體或購物網路上是以真空包裝或冷凍分裝販售,價位依體型1 kg約在100-250元,供一支釣漁船用來釣赤鯮、馬頭與黑喉等底棲魚種,亦可酥炸、三杯或川燙後沾醬食用,料理方式雷同於小卷,可知多鈎鈎腕魷其實滿常被臺灣沿海拖網漁船捕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2014年評估報告中認定多鈎鈎腕魷屬於受漁業行為影響物種,但因其過往研究闕如無法進行評估,將其歸類為資料缺乏 (data deficient) 類別,建議應進行空間分布、生活史與生態研究以了解漁業行為可能對多鈎鈎腕魷的影響 (Barratt & Allcock, 2014)。

生活史參數可協助釐清魚類資源變動是否受漁業行為的影響,拖網漁業捕獲物種組成複雜且混獲率高。在缺少當地物種組成與相關生物學參數下,是無法適切評估拖網對混獲族群可持續生產的影響 (Baje, 2018)。進行資源評估是確保漁業資源永續重要環節,惟現有眾多漁獲物種皆缺乏相關數據,因此漁業管理策略需要發展替代方法,歐洲聯盟評估海洋水域現況的策略中,將漁獲物中成熟個體所佔比例視為該族群是否承受嚴重漁獲壓力的指標之一,並用成熟體型的變化間接判斷漁業行為是否造成族群遺傳結構改變,視為永續指標之一 (ICES, 2012)。

本研究為臺灣首度描述多鈎鈎腕魷生殖生物學基本參數及其空間分布特性,除能增加對於拖網漁業漁獲物種認識外,多鈎鈎腕魷並非特定漁業目標,長期監測其生殖生物學參數變化應可與目標魚種比較,希冀有助於探究拖網漁業能否可持續生產。